痛苦的只是那些想捞便宜的
●孙:硅谷的风险投资商都深谙推敲商业计划之道,他们不会囫囵吞枣地接受那些形式各异的计划、并进行投资。他们要加入到主要创业团队中、从日常的具体操作开始仔细观察推敲。不象日本的投资商那样只是把钱投进去便什么也不管了。
在确定经营战略时,这些经验丰富的投资商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诸如这项技术应该寻求合作者等等。在人材方面,他们往往会自带首席财务执行官(CFO),甚至更换投资公司的CEO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硅谷的风险投资商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他们或者原本就是技术人员、或者是营销人员、或者以前就是高居企业之首的领导。正因为他们阅历颇深、具有深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所以在新技术方面具有深邃的洞察力。正是具有这种眼力,在向创业团队提供建议的时候,即便CEO是对方的成员,也会在听了建议后连声称道。最惨的是那些看见别人赚了钱而后跟进的风险投资商。而那些有长年经验积累和专业知识的人即使在网络泡沫破灭的今天,仍然获取着相当丰厚的回报。
硅谷的优秀风险投资商在90年代初期和中期都获得了极高的投资回报。当然在最初的12个月里,所有的投资的确得到了过高的收益。直到1999年,这些投资都获得了非常高的回报。以本公司为例,含截止去年的投资在内,全部投资的回报平均为投资金额的4.9倍。
【旁白】软库不仅仅热心于风险投资,为了拓展风险企业的上市空间,还成立了纳斯达克日本、同时又收购了日本债券信用银行。
●孙:一句话,软库的商业模式就是硅谷的模式。现在经我们投资的公司已经达到了600家以上。
针对我们开设纳斯达克日本、收购日债银等战略,持不同意见者批评我们是在私设市场、想把日债银变成软库集团的银行。但作为我本身而言,丝毫也没有仅仅为了软库而使上述机构具有不公平功能的私心。
此前,日本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是非常封闭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们的愿望是不仅仅把水渠引到自己的田里,而是要把水公平地分给上游和下游的所有人。
【旁白】孙正义甚至说要使软库的经营模式超越硅谷模式。
只持3成股份就行
●孙:由于软库一开始就是作为事业型公司开始创业的,涉足自己熟悉的技术领域、把注意力集中于此,所以软库一开始就具有了风险投资商的功能。与美国的风险投资商相比更具专业色彩。
比如在硅谷鼎鼎大名的Kleiner Perkins(KP)和Sequoia Capital都向多个领域进行了投资。他们涉猎的范围非常广,包括半导体、通信、硬件、软件及生物等领域,到是其专业色彩显得有些缺乏。
软库则仅专注于因特网和数字信息革命这一点上。而且不受该企业领导层的影响,只是站在大力发展业务的立场上,洞察技术发展的前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投资。
因此,软库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一个又一个地超越了所有的美国风险投资商。我们的业绩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回报上都超过了Kleiner和Sequoia。这便是我们所确立的商业模式。
当然,从软库创立之初开始就有过把多个领域的企业拉到自己旗下的“军团战略”的想法。而且还要持有这些企业的股份。
这是软库的基本战略。但我从来没有过非要拥有企业50%以上股份的想法。我认为只要拥有三成股份就足够了。因为持有3家100%股份和10家30%股份其结果都是300%。而且从成功的概率上看,我认为后者还要更高一些。
进展不顺利的投资项目最好及早撤离。这样就不会因为一个项目而导致全部投资项目的失败。俗话说,四脚蛇的尾巴即使断了3成还会长出来。如果在自己投资的企业以外又出现了增长势头更迅猛的公司该怎么办呢?那就把那个公司的股票买到手、加入到股东的行列中去。
即使出现在美国购买的股份出现亏损的情况,由于这些公司都要进军海外,所以我们也都会抓住这一机会。比如软库虽然在大型网络设备制造商美国Cisco Systems的投资上遭受了损失,但是当Cisco在日本成立分公司时,我们还是进行了投资。因为我们坚信一定还会有第二次机会、第三次机会的。
进行专业性投资、以事业型公司涉足风险投资、发现哪个项目形势不好立即撤出--我认为正是这一机制使得软库得以生存至今。我们打算把这一原则作为一种遗传基因融入到公司的经营活动之中。
我真心希望人们不要再简单地批评说,软库只不过是在玩金钱游戏、未生产过任何产品、没有什么事业基础。
【结束语】尽管身处窘境,但孙正义仍对自己的商业模式保持绝对的自信。作为投资家、事业家并且涉足新市场的孙正义,以其绝无仅有的胆识和决心在日本实现硅谷模式,这在缺乏挑战精神的日本格外引人注目。
但是孙正义的商业模式中常常纠缠着一些与利益相反的问题。同样是利用高股价进行风险投资的美国Cisco Systems和美国微软公司却从未打算拥有自己的股票市场。因为他们最担心的是技术力量的衰退。
无论是孙正义还是杨致远,手中如果没有优秀的技术,就不可能有股价的回升,也就不可能有“帝国”的复兴。硅谷生存环境的严酷其实正在于此。(全文完)(Nikkei Business)